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71期

出刊日:2025-01-15

返回上一層

腳底痛! 是足底筋膜炎發作?還有哪些原因?

腳底承受人體的全身重量,當使用過度,超過足部負荷或組織退化,就可能出現腳底痛的症狀,需要揪出確切病因,對症治療。
 
諮詢/陳沛裕(臺大醫院骨科部手足外科主任、台灣足踝穿戴裝置協會理事)
撰稿/楊雅馨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人是直立的動物,雙腳每天承載我們全身的重量,肩負著走路與跑跳的功能,重要性不言可喻。一旦使用過度或組織退化,就可能出現腳底痛,尤其好發於中年人、運動量大的族群(如運動員)。
 
腳底痛的原因分析起來,最常見的是足底筋膜炎,其次是與腳型有關或腳變形的問題引起,如高足弓、大腳趾(拇趾)外翻、腳底長繭、滑囊炎等。還有其他較少見的問題如莫頓氏神經瘤、疲勞性骨折...等,也會引起腳底疼痛。
 
足底筋膜炎 下床第一步就痛!
 
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狀是疼痛點位在足跟的中央偏內側,晨起下床的第一步最痛,走幾步路後症狀逐漸緩減,但走多了、走久了又會開始產生疼痛。足底筋膜炎的成因是筋膜使用過度導致筋膜纖維出現微細的撕裂傷,雖然組織本身有修復的功能,但平常又得走路、反覆傷害,筋膜就會一直呈現發炎的狀態。
 
高足弓、大腳趾外翻可能引起的問題
 
腳型也會引發腳底痛。正常的足弓就像彈簧一樣有吸震的效果,足弓高而僵硬的人其吸震功能較差,所以較容易腳底痛,疼痛的點主要出現在腳跟或腳掌前面;若同時有足內翻,走路時的施力點會更不平均,疼痛的位置則是在足底的外緣。
 
高足弓又可依足部的柔韌度分為僵硬型高足弓(腳跟呈現內翻)及柔軟型高足弓(腳跟呈現外翻),若發生疼痛,疼痛的部位略有不同,前者主要在腳底前後,後者的症狀會類似扁平足引起的症狀,痛在足弓或踝關節的外側。
 
腳變形是指像大腳趾外翻的病人,其大腳趾根部關節處容易因長期摩擦而長繭、疼痛,且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嚴重,爾後第二腳趾也會跟著變形、翹起(即所謂的槌狀趾),疼痛的點會落在第二腳趾根部腳底板處。
 
至於扁平足的人,因為足型比較軟,除了足底筋膜炎之外通常不易有其他的腳底痛,若發生疼痛一般是痛在足弓或是踝關節的外側;但若是嚴重的扁平足,足部結構變得僵硬,還是可能出現長繭及腳底疼痛。 
 
 
莫頓氏神經瘤也可能腳底痛
 
另外,罹患莫頓氏神經瘤 (Morton's neuroma)也會出現腳底痛,這是前足部第三、四趾中間的神經被骨頭、韌帶夾到,導致神經腫脹,會引發疼痛、麻木、燒灼感。其疼痛的位置就在第三、四趾中間,第三趾的外側面與第四趾的內側面則會有麻刺感。有這個問題通常也建議先以鞋墊改善疼痛。
 
腳底痛原因   超音波檢查可診斷
 
腳底痛的原因很多,醫師經過詳細問診及理學檢查,必要時安排X光與超音波檢查通常就能診斷。例如若是有足底筋膜炎,超音波檢查可以發現筋膜有腫脹增厚的現象,醫師用手觸壓病灶,病人會有疼痛的反應。
 
X光檢查主要是用來評估腳型和結構,也可以用來排除是否有其他骨骼之疾病,如腳跟痛有可能是好發於腳跟的疲勞性骨折,這是骨質疏鬆引起,好發於女性,透過X光檢查可以看到骨折裂痕、骨頭癒合狀況。此種疲勞性骨折通常回歸骨質疏鬆的治療,會慢慢恢復。
 
要注意的是,有時患者主訴腳底痛,但醫師按壓腳底卻沒有出現相對應的疼痛感,也要考慮是否為坐骨神經或其他神經的問題。
 
若有腳底痛問題,骨科或復健科醫師都能診斷、治療,建議尋求有足踝專科訓練的醫師抑或處理足踝相關疾病經驗較豐富的醫師。就診時最好穿上平時最常穿的鞋子,醫師可以藉由觀察鞋底的磨耗型態,得知足部相關訊息。
 
至於其他腳底痛的狀況,如果經過適當的保守治療仍無法改善相關症狀,可以考慮以手術的方式矯正變形以及不正常的受力。
 
►腳底痛可透過適當的鞋墊改善。
 
腳底痛建議使用適當的鞋墊
 
有了正確的診斷,腳底痛的治療要從穿對鞋子、使用適當的鞋墊做起。
 
以足底筋膜炎來說,足底的筋膜就像是拉住足弓的弓弦,當足底筋膜受損,就必須靠「鞋墊」幫忙改善足弓的功能、減少足底筋膜的負擔。又例如,大腳趾外翻的腳常見會有大趾的跗蹠關節不穩定,造成前腳掌內側支撐力減損、外側負擔加重,以及過度內旋的問題,使用適當的鞋墊可以讓大腳趾的施力改善,同時減少過度內旋的問題。
 
鞋墊怎麼選?每個人的腳型、足弓高低都不一樣,適合的鞋墊也會不同。大致上說來,僵硬的腳型著重順應性與緩衝力;塌陷的腳型著重足弓重塑與支撐力。治療用的鞋墊牽涉到更多生物力學上的調整,若已經有腳底痛的問題,建議先請有經驗的足踝專科醫師評估診斷,設計適合自己的鞋墊,是比較合宜的做法。
 
鞋子的挑選則建議選擇吸震功能良好者,鞋子的楦頭及鞋身應不易折彎,但也不能太硬,鞋頭應有點翹起(forefoot rocker),像搖椅腳的形狀設計,走路時才能減少前足部的受力,減少蹠趾關節背屈,減少足底筋膜的拉扯。有足底筋膜炎者在家要穿著能支撐足弓的拖鞋,其他腳底痛的狀況通常也要穿著厚底吸震的拖鞋,不要赤腳走路。
 
足底筋膜炎發炎時可冰敷
平時應做伸展運動
 
緩解足底筋膜炎的方式還有冰敷,每天回家後可以冰敷足底,緩解腫脹、發炎、疼痛,每次冰敷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
 
另外腳底與腿部的「伸展運動」也很重要,主要是把腳後筋拉鬆,減少足部不正常的負擔,如弓箭步拉腳筋、足底滾網球或冰寶特瓶等動作;也可利用專用的「拉筋板」伸展腿部肌肉。使用拉筋板時要採站姿,膝蓋要打直。必要時,亦可使用夜間的伸展板(dorsiflexion splint)於睡覺時穿戴,讓足底筋膜和小腿的跟腱充分伸展,如果能漸進式地做到整夜穿戴,改善效果會很明顯。
 
體重過重或肥胖者,減重也可以減輕腳底板的壓力,畢竟腳底承受全身的重量,還要加上走路、跑跳等衝擊力。
 
至於,曾經有腳底痛的人是否就不能穿高跟鞋?如果腳底板正在痛,處在急性發炎的狀態,當然不建議;當疼痛症狀已消除,若場合需要,建議穿的時間盡量縮短,可帶一雙好走的鞋去更換,如此對足部、腿部的負擔也會比小。
 
足底筋膜炎不建議施打類固醇
大多數不需要手術治療
 
在治療方面,足底筋膜炎常見的輔助治療有震波及局部藥物注射,注射的製劑包括高濃度葡萄糖、肉毒桿菌素、自體血漿製劑(PRP)等。至於類固醇雖然是緩解發炎、疼痛最強效的藥物,但可能有足底脂肪墊萎縮或足底筋膜斷裂的風險,會演變成更棘手的病症,因此目前已不建議施打類固醇治療足底筋膜炎。
 
只有極少數的足底筋膜炎病人才會需要考慮手術,主要是針對腳後筋特別緊的病人,手術方法是將膝關節後方的內側腓腸肌筋膜放鬆,須麻醉,為門診一日手術或住院手術。
 
 

 

Q沒有足部疼痛需要選擇特殊鞋款或鞋墊嗎?
 A 現代人愈來愈重視足部健康,不少人在挑選鞋款時也開始注重機能性。如果雙腳還很健康,沒有腳底痛等不適,倒不一定要特別選擇強調支撐足弓的鞋款或是購置特殊鞋墊來預防,因每個人的腳型不同,有時在未經醫師診斷下,選擇的鞋款或鞋墊不見得適合自己。但若有脊椎側彎、長短腳、骨盆歪斜等問題,或是需要長時間站立,想了解是否需要使用特殊鞋墊來矯正姿勢,避免日後腳底不適,可以先請足踝專科醫師診斷評估。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