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
出刊日:2025-01-15
返回上一層高度近視、過敏揉眼睛...加速白內障形成 白內障手術還你好視力
現在是一個用眼過度的世代,隨著高度近視的人口增加,白內障提早發生的情形也愈趨普遍,若需要動手術,該注意什麼?
諮詢/林昌平(臺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好甘心診所眼科兼任主治醫師)
撰稿/李宜芸
白內障的成因是老化,水晶體逐漸混濁,阻止了光線進入,進而影響視力,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發生白內障,只是發生時間的早晚而已。但在老化之外,因為高度近視人口增加,也讓白內障發生年齡逐漸提早,甚至有40多歲就需要開白內障手術的個案出現。
藥物影響、血糖控制不佳、外傷
加速白內障形成
除老化與高度近視外,其他造成白內障的危險因子還包括藥物的副作用,例如類固醇連續吃每天15毫克或以上,超過一年也會發生白內障;糖尿病人若血糖控制不佳,數值高高低低,讓水晶體時而脫水,一下子變薄、一下子變厚,病人會感覺好像變成遠視、或者老花眼加深,也容易產生白內障;甚至運動、外傷也會導致白內障,例如打球,尤其是球速很快的羽球,若打到眼睛,可能造成固定水晶體的懸韌帶鬆脫,不只難以手術,後來也會慢慢出現白內障。
另外揉眼睛也是個容易被忽略的危險動作,尤其有過敏性結膜炎、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患者,或換季時容易眼睛癢,常常揉眼睛,這個過程中眼睛會不斷被壓縮、彈起,水晶體就會提早老化,造成白內障;也會有玻璃體老化,甚至造成視網膜剝離的情形。有些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太常揉眼睛,臨床甚至曾見過不到10歲就出現白內障的案例。
白內障的主要症狀是慢慢的、全面性的視力模糊;如果是視網膜出問題,則比較可能會出現扭曲變形,或視野突然有缺損、像窗簾遮住等情況。
若白內障發生在水晶體中心後囊下,會出現視力有時模糊、有時清楚的情況,這是因為在光線很亮時,瞳孔會縮小,剛好被中心的白內障檔住了,等到光線變暗時,瞳孔放大,視線就會清楚些,但隨著白內障進程,最後連暗的時候也看不清楚。
醫師診斷病人是否有白內障,有3個主要步驟。首先利用裂隙燈檢查,藉由一道很細的光束,從前面角膜一直看到水晶體的前囊、皮質、晶核,甚至可以看到玻璃體,檢查是否有白內障。接著要檢查白內障對病人視力的影響有多大,最後則是了解白內障對病人生活的影響。例如,若加上鏡片矯正,視力仍有0.6~1.0,那對生活的影響應該還不大。
目前並沒有很好的方法可以終止白內障的進程,也無法恢復水晶體的清澈,只能依賴手術置換成人工水晶體。因此,當已出現輕微白內障,就更要注意,避免上述會加重白內障的危險因子。
白內障手術的步驟

如果評估後需要開白內障,手術步驟如下:首先消毒眼皮,鋪上手術巾,利用開眼器將眼皮撐開來,利用水性的優碘浸泡45秒到1分鐘來消毒睫毛、結膜,再用無菌生理食鹽水沖掉。手術過程中,因為會點麻藥,所以病人不會感到痛,但會有感覺。
接著醫師會利用鋒利的鋼刀或鑽石刀在眼睛的輪部(角膜與鞏膜的交界處)做出一個0.22~0.27公分的傷口、一個0.09公分的次傷口。利用這個刀口,醫師會拿著很細的鑷子,在水晶體的前囊撕開一個約0.5公分的窗口,接著將超音波的探針伸進去,將晶核震碎、抽出,再打入黏彈劑撐起囊袋,之後將捲起的人工水晶體放入,讓它在囊袋中舒展開來,利用原來就附在囊袋的懸韌帶,固定在原來水晶體所在的位置。
手術後最怕細菌感染,若細菌感染會產生術後眼內炎,造成眼睛很大的傷害,也因此術前要注意眼睛局部的乾淨,例如有眼瞼炎要先治療好,手術後才不會發生感染的狀況。如果有特殊狀況如血小板低、有吃抗凝血劑,可能增加手術出血的風險,或者有巴金森氏症,身體會搖晃,也會造成手術的難度。其他的手術後風險包括出血、視網膜剝離等,但發生機會都不大。
術後照護3重點
術後照護的注意事項則是要注意不能讓傷口裂開,有3個重點:第一、不能揉眼睛。為避免無意識的揉眼,要戴兩周的護眼鐵片或護目鏡,也可防範紫外線傷害。第二、眼睛不能碰到髒水。手術後兩周內,洗頭建議請他人代勞,激烈運動也應暫停,以免汗水滴進眼睛裡,或腹壓升高帶動胸內壓與眼壓升高,傷口裂開。第三、避免去太遠的地方。因手術後4~10天是危險期,若有任何感染的現象,需及時去急診處理,因此不建議術後就跑太遠,例如到山上或出國等。
人工水晶體該怎麼選?
眼睛的水晶體是一個凸透鏡,大約有13個屈光度(俗稱1300度)的聚光效果,而一般單焦的人工水晶體可依照病患的角膜弧度、眼軸長度去算出個人需要使用的度數,例如有近視、遠視,可利用凸透鏡補償度數,有近視的人使用的人工水晶體度數會低一點;有遠視的人則是度數會高一點,甚至必要時也可以選用矯正散光的人工水晶體,同時解決散光的問題。如果患者決定使用單焦的人工水晶體,並希望看遠清楚,這樣看近的事物可能就仍需要戴上老花眼鏡;如果是希望看近不用戴眼鏡,則可能會留下約150~250度的近視。
另一種是多焦的水晶體,光線經過瞳孔時,在人工水晶體上透過繞射的原理形成2~3個焦點,可以看遠近或者遠中近。但在繞射的過程中,光線會被吸收掉,以致多焦的水晶體與單焦的水晶體,光線可能有15%的差距,因此若選擇使用多焦的人工水晶體,會感受到視線比較暗。此外,由於有多個焦點,剛更換人工水晶體時,看遠的焦點與看近的焦點可能會互相干擾,會感覺到有兩個影子或看不清楚,不過多數人在4~6個月後就能適應,很少數的人始終適應不良,可能需要移除,更換成單焦人工水晶體。
人工水晶體是半永久性的,可以使用30~40年沒有問題,但有些病人在手術後會再度視力模糊,主要是放置水晶體的囊袋後囊處變厚,影響到中心的視力,稱為「後發性白內障」,常見在較年輕的白內障患者。在治療上,可利用雷射將後囊作出一個窗口,即可改善。雷射沒有傷口、也不用怕傷口碰水,術後4~6小時就可恢復,健保有給付。
目前自費的人工水晶體種類很多,有些標榜可同時改善近視、散光、老花或抗藍光等,不過這些自費人工水晶體各有優缺點,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多焦款式,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完美的人工水晶體,因此,建議與醫師詳細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
白內障雖然是老化必經之路,但外出戴太陽眼鏡,減少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小心類固醇的使用、避免眼睛受到外傷、控制好糖尿病等,還是可以盡量延緩白內障的發生時機,也是護眼的重要關鍵。

►人工水晶體種類繁多,應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款式。

請掃描觀看 林昌平醫師解說影片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告別疲累 迎向嶄新的一年
- 新聞NEWS一下 / 知名女歌手罹患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治療以手術為主 預後良好不需過慮
- 新聞NEWS一下 / AI幫科學家破解蛋白質的秘密! 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故事
- 「你累了嗎?」 盤點倦怠感原因 重拾健康活力!
- 瞄準女性頭號大敵 衛福部祭出篩檢與治療2大新政策 盼降低乳癌死亡率
- 缺牙該選擇植牙嗎? 常見疑慮風險解析
- 居家常見中毒危機! 如何預防與應對?
- 心臟主動脈擴大是怎麼了?
- 女性小腹變大, 可能是子宮肌瘤或卵巢囊腫?
- 接受子宮鏡檢查或治療,可能致命嗎? 了解子宮鏡適用情況與風險
- 基因調控的「迷你推手」: MicroRNA如何引領醫學新紀元?
- 腳底痛! 是足底筋膜炎發作?還有哪些原因?
- 跌倒如何防範? 哪些疾病發作也可能跌倒?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記憶力衰退、缺乏空間距離感、步伐不穩… 庫賈氏病―快速進展的腦部致命疾病
- 粘曉菁醫師 / 減重多少才算成功? 目標設定與增肌減脂訣竅公開!
- 曾宇婷醫師專欄 / 飲食是重要的治療! 給糖尿病人的飲食營養建議
- 王清泓醫師專欄 / 如何幫助青光眼病人 依照醫囑點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