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71期

出刊日:2025-01-15

返回上一層

接受子宮鏡檢查或治療,可能致命嗎? 了解子宮鏡適用情況與風險

當懷疑女性有子宮腔病變時,子宮鏡可以協助醫師了解子宮內部的情況,然而新聞曾報導有民眾接受子宮鏡治療而意外死亡,讓許多女性朋友感到擔憂。子宮鏡的風險很大嗎?
 
諮詢/楊政憲(臺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臺大醫院婦產部主任)
撰稿/李宜芸
 
子宮鏡全名為子宮內視鏡,就如同大腸鏡或胃鏡一樣,透過一個細長的內視鏡從子宮頸深入子宮腔內,可以探查從外面看不到的子宮腔,需要時也可利用子宮鏡進行治療,免除從體表開刀的傷口。不過,婦科檢查總是讓女性朋友焦慮、尷尬,而近期一則民眾因接受子宮鏡治療致死的新聞又讓許多女性朋友對子宮鏡檢查心生擔憂,究竟何時會需要使用子宮鏡檢查?子宮鏡檢查是否有危險性呢?當醫師建議接受子宮鏡檢查或治療時,該注意什麼?
 
 
子宮鏡分軟式、硬式
可探查或治療子宮腔病變
 
婦女因婦產科問題接受檢查時,目前流程會先以內診、腹部超音波、陰道超音波等檢查來初步了解原因,超音波雖然是一大利器,但仍有限制。平時子宮內的空腔因肌肉層前後緊貼而被壓住,超音波只能看到一個切面;子宮腔內若有一團可疑組織,超音波可以測量大小,但要了解這個異常是一顆或數顆的肌瘤或瘜肉疊在一起及確切位置等,就需要以子宮鏡深入子宮腔,利用高張的葡萄糖水撐開空腔,才能看清楚子宮內的狀態。
 
子宮鏡的種類繁多,可以大略分成診斷性與手術性的子宮鏡,依軟硬度可分為軟式與硬式子宮鏡。在台灣,診斷性的子宮鏡多半是使用軟式的子宮鏡,直徑較細(約3.8mm),而婦女的子宮頸通道寬度約4~5mm,因此在門診無須麻醉就能檢查,幾乎無痛感(少數病人需要擴張子宮頸才能深入子宮,可能會有痛感),經驗豐富的醫師多半可在1~2分鐘內就完成檢查。
 
軟式子宮鏡的軟管可以隨意轉彎,沒有穿透子宮的力量,鮮少發生併發症。
而手術性的子宮鏡又稱為硬式子宮鏡,因為還需要利用內視鏡的管徑置入器械來進行手術,因此管徑較大(約8.5mm),患者會感到不適,所以需要麻醉才能進行。會有風險疑慮的也是以硬式子宮鏡為主。
 
►若婦女陰道異常出血、不孕,就可能需要接受子宮鏡檢查。
 
哪些情況需要子宮鏡檢查?
 
當病人來門診主訴有月經以外的不規則出血、月經過長、更年期後的出血、不明原因的流產、不孕症等,都可能會需要進一步利用子宮鏡檢查,而其中以不孕症為子宮鏡檢查的大宗,藉由子宮鏡,醫師可了解子宮內受孕的環境是否理想,是否有子宮內膜瘜肉、黏膜下肌瘤、子宮中膈、子宮腔沾黏等影響到胚胎著床的狀況。
 
而陰道不正常出血則有許多原因,可能與子宮頸瘜肉、子宮頸糜爛等出血有關,也可能是子宮腔內的異常所致。
 
要診斷病人是否有上述情形,醫師會先為病人內診,檢查子宮頸、做抹片,接著安排陰道超音波檢查,若仍無法判斷原因,才會安排病人接受子宮鏡檢查,健保給付的規定也是如此,不建議一開始就替病人安排子宮鏡檢查。
 
手術性子宮鏡
可治療子宮腔內的異常病變
 
當確認病人有子宮腔內病變需要處理,醫師就可能安排手術性子宮鏡進一步治療;包括子宮內膜瘜肉、黏膜下子宮肌瘤、做過流產手術導致子宮腔沾黏、天生有子宮中膈等,這些都可能造成婦女出現不適症狀,或因會影響胚胎著床、容易流產而不孕,可利用子宮鏡進行手術。
 
以女性常見的肌瘤為例,肌瘤有各種不一樣的型態,也可能生長在不同的位置,如果是往子宮腔內突出相當多並壓迫到子宮腔的黏膜下肌瘤,可利用子宮鏡切除;如果是深埋在子宮肌肉層的肌瘤,則需要看肌瘤的深度,若是過深的肌瘤,就不適合子宮鏡手術。
 
還有少數婦女是因為過去曾流產但胎盤組織沒有排乾淨,會出血,可能影響下次懷孕,也可利用子宮鏡清除殘餘的胚胎組織;也有部分婦女是利用子宮鏡取下過去安裝的避孕裝置。
 
如果是非常早期的子宮內膜癌,也有機會利用子宮鏡進行手術,清除病灶處,但保留好的內膜,未來還有機會可以懷孕。
 
除此之外,子宮鏡也取代了部分子宮搔刮術的適應症。過去對於異常陰道出血的患者,若醫師在超音波下看到子宮內膜增厚,會採取子宮搔刮術刮除一些內膜,並送去化驗組織。不過子宮搔刮術是醫師在肉眼未見病灶的情況下,將器械伸入子宮腔內治療,過程十分仰賴醫師的經驗與技術,若操作不慎有可能導致子宮穿孔;有些病灶如肌瘤或瘜肉較硬,刮勺無法處理或處理不乾淨,因此現今多以子宮鏡手術取代。不過少部分停經後的婦女子宮頸有時很難擴張,子宮鏡的器械未必能進得去子宮,此時還是得利用子宮搔刮術處理。
 
硬式子宮鏡手術有風險
醫師經驗很重要
 
子宮鏡也並非全然無缺點。硬式子宮鏡兼具治療功能,治療時搭配使用的電刀,一通電就像利刃一樣,可將病灶切除,但若操作不當,仍可能發生併發症,包括子宮穿孔、出血、器官損傷、感染、氣體栓塞等風險。萬一穿孔,最常發生的位置是在子宮頂部或是子宮與輸卵管交界處;也可能因為穿出子宮而傷害到腸道。
 
至於過去曾發生病人因為接受子宮鏡手術而導致水中毒的情形,主要是過去使用的單極電刀,擴張液是不含電解質的葡萄糖水,若開刀時間較久,這些液體跑進體循環,就會稀釋掉體內的鈉離子而造成水中毒。目前的手術性子宮鏡多半使用的是雙極電刀,所灌注的液體是生理食鹽水,因此沒有水中毒的風險。
 
為了避免手術的併發症,醫師需要謹慎診斷並篩選適用的時機,例如深埋在子宮肌肉內的肌瘤並不適合使用子宮鏡手術。另外,停經後的婦女因為子宮肌肉層會變薄,厚度從年輕時期的2~3公分萎縮至1.5公分左右,組織變得比較脆弱,也是較容易發生子宮鏡手術併發症的族群,要特別注意。
 
雖然有上述可能的風險,不過若是由具備足夠經驗的婦產科醫師執行,子宮鏡仍是相當安全的檢查及治療,上述併發症並不常見。如果女性朋友真的很擔心,或是需要處理的病灶較為複雜,建議在大醫院治療,萬一發生併發症時,較能及時處理。
 
 

子宮鏡檢查注意事項

一般安排子宮鏡檢查會選擇在婦女月經結束後7天內、排卵前進行,此時子宮鏡的視野最清楚;若是排卵後檢查,因為有黃體素的作用,子宮內膜會水腫,較不好判斷。
 
如果是特殊疾病導致陰道一直出血,醫師通常會建議先用藥,盡可能讓病人不再出血後,再進行子宮鏡的檢查。
 
檢查過程中會灌水以撐開子宮,檢查完水會排出,也可能會有少量的出血(很淡的紅色或咖啡色),可事先準備衛生棉。如果返家後出現大量出血、發燒、嚴重腹痛等,就需要立即回診。
 
如果是接受子宮鏡手術,由於需要全身麻醉,因此手術前需遵守麻醉的規範,例如禁食,以免導致吸入性肺炎。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