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1期

出刊日:2020-01-15

返回上一層

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 如何照護學問大

電視劇經常上演病人臥床插管畫面,但從管子置放的方式到管子的粗細、位置,動輒被專業人士「抓包」,相關截圖並在網路上瘋傳引為笑談,這也顯示其實許多民眾對這些維生管路並不熟悉。「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俗稱三管,在置放及照護上,都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
 
諮詢╱阮聖元(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助理教授)、林麗敏(專科護理師)
撰稿╱鍾碧芳
 
在醫療處置中,鼻胃管、氣切管及導尿管,是常使用到的管路,各有其功能;這些管子都是為了讓病人維持基本生理需求而放置,若疾病狀況未消除,管子自然無法移除。
 
管路放置及更換需專業醫護處理
 
其中鼻胃管及導尿管是從人體的自然孔道(鼻腔及尿道)放入體內,照護上相對單純;而氣切管因為喉部必須切開傷口才能放置管路,要特別照護傷口,避免感染。
 
這3種管路在放置或更換時,都需要醫師或受過訓練的護理師才能處理。在管路更換的時間方面,一般材質的管路約每兩週更換一次,可到醫療院所更換,或申請由居家護理師到府更換。若欲減少管路更換的頻率,可以考慮改用矽膠材質的管路,矽膠管路的更換頻率一般為一個月一次。
鼻胃管可供給病人營養
鼻胃管,醫護人員常簡稱「NG tube」(Nasogastric tube的縮寫),是一條軟質的細長導管,可以從鼻孔放入,一路經由鼻腔、食道延伸到胃部,成功置放後可以做為無法經口進食的病人接受管灌飲食及口服藥的路徑。鼻胃管的管灌飲食外觀近似「牛奶」,但其實多數不含牛奶的成分,管灌飲食的配方會根據所適用的病人族群,調配不同的濃度及成分。例如,當病患有傷口亟需癒合時,管灌食物會特別加重胺基酸或蛋白質含量;若是糖尿病患,則會改變碳水化合物的組成及百分比。管灌飲食種類很多,使用前要先諮詢醫護人員或營養師。
 
需放置鼻胃管的病人,大多是因中風或失智嚴重造成吞嚥功能異常,且無法及時恢復者。除了灌食的功用,鼻胃管也可做為有腸阻塞等腸胃疾病的病人引流胃液及降低腸胃道的壓力之用,這種情況下鼻胃管引流能改善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並降低嘔吐後導致胃酸嗆入的風險。此時鼻胃管的放置,通常只是暫時性的處置。
 
鼻胃管灌食注意事項
在進行鼻胃管灌食時之前,先讓病患坐起或床頭搖高,首先確認鼻胃管的位置是否正確,有無鬆脫;然後以灌食針筒打入少量空氣以確認管路是否暢通,暢通的管路在打入空氣時應該沒有阻力。確認管路暢通後再以灌食空針反抽,查看胃中的內容物來評估上一餐的消化狀況,若反抽的殘餘物超過100cc以上,應考慮停止餵食一餐或延後灌食時間。若病人胃排空不佳但持續灌食時,恐有導致嘔吐或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另外,餵食後一小時內盡量減少拍背、翻身抽痰等行為,以免腹壓上升而導致嘔吐。
 
另外,若鼻胃管反抽物呈現黑色或血紅色時,可能有腸胃道出血的狀況,需儘速就醫。
 
鼻胃管灌食時建議使用重力灌食,即直接把裝有管灌飲食的灌食針筒連接鼻胃管的管線往上提,讓流質的管灌飲食隨重力進入胃部,灌食完畢之後,再以20至30毫升的清水灌入沖洗鼻胃管,避免食物殘留在管腔內導致管線阻塞或滋生細菌。
 
鼻胃管不小心拉出切勿自行推回
照顧長期放置鼻胃管的病人,可能遭遇的困擾是,病人會因為不舒服而不自覺拉扯鼻胃管管線,導致鼻胃管脫離原本的位置,例如原本鼻胃管是固定在50公分(鼻胃管上有刻度)的位置,若看到鼻胃管的固定位置已變為在30公分,這時,千萬不能自行把鼻胃管推回去,也不要再繼續使用鼻胃管,而是必須趕緊連繫居家護理師或者返回醫院做評估及處理。臨床上曾發生照顧者自行將滑脫的鼻胃管回推到錯誤的位置,又持續灌食,導致病患發生吸入性肺炎。
 
胃造口(胃造廔管)是另一方式
鼻胃管的留置會影響鼻腔吸入空氣,也會有異物感造成病患不舒服,有些病患可能下意識的想去扯掉鼻胃管,造成照顧者的困擾。若病人須長期留置鼻胃管,其實有其他替代方案,例如胃造口,這是在胃部和腹壁上做一連接通道,放置胃造廔管,患者腹壁上會有約1.5 cm左右的傷口。基本上若確認病人疾病狀況不可逆,必須長期使用鼻胃管時,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要更換成胃造廔管,好處是不需要經常換管路,不會有鼻腔及口咽的不適感,且管徑較粗,可餵食較多種類的食物,讓患者營養更充足。缺點就是腹部會有傷口。
導尿管的功用在幫助排尿
導尿管又稱Foley導管,放置導尿管的常見原因包括偵測尿量,或是膀胱括約肌失能或尿道阻塞而無法自行解尿。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地方,下游的膀胱括約肌就像「閘門」而尿道就像引水道,若括約肌出現問題或尿道管徑狹窄時,會導致尿液排出有困難。例如攝護腺肥大時,過度肥大的攝護腺就會導致尿不乾淨或尿不出來,有時就需要透過導尿管來讓小便排出,不蓄積在膀胱內。
 
導尿管的前端有個水球,導尿管放入膀胱後,要打水將水球膨脹,水球會卡在膀胱頸的位置將導尿管固定住。男性若有攝護腺的問題,放置尿管時阻力會比較大,此時必須確認導尿管的頂端已經到達膀胱內,才能打水進去。
 
注意病人排尿情形
居家照護時,必須每天用溫水由裡向外清洗尿道口或會陰部,甚至在病患排便後,也要注意導尿管是否污染。此外,照護時要留意病人的排尿量是否有變化,以及尿液顏色是否變濁、是否有血尿等。通常會根據病人每天喝水的量,觀察病人每天的尿量是否一致,若尿量變少,要考慮是疾病因素或是管路阻塞或滑脫。若有任何異狀,宜儘快通知居家護理師或醫護人員,討論解決方式。
氣切管助病人呼吸
氣切管的放置是為了幫助病患保持呼吸道的順暢,維持呼吸功能。
氣切管原理是在氣管上開一個洞,放入一個L型的短管,讓呼吸道與外界能暢通。氣切管的放置一般是因為上呼吸道的通暢度有問題,或者因為長期呼吸器依賴,需要建立穩固的呼吸道管路。
 
在照護有氣切管的病患時,每天需要換藥及觀察傷口是否有發炎、紅腫等狀況,或者有沒有流血或痰液從旁邊滲出,若有就須經常更換紗布,若無異常,一天更換一次即可。
 
氣切管路移位有生命危險
在照護氣切管時,需特別留意的是,由於氣切管作用是讓呼吸暢通,若管路錯置或移位時,可能導致病人無法換氣而有生命危險,因此要避免管路固定不當或咳嗽等狀況發生。一旦氣切管位置不對,或者氣切管被病人咳出時,需立刻緊急送醫。
 
氣切管若有接呼吸器,固定用的固定帶鬆緊也須注意,固定帶太鬆時,一拉扯或咳嗽就容易鬆脫,氣切口也可能因不斷的管路位移推擠而變大;固定帶太緊則會不舒服。尤其,當天氣炎熱時,脖子確實會因為鬆緊帶而悶熱流汗,長出痱子,家屬照護時也須經常清潔後頸部,並要固定更換乾淨的氣切固定帶。
 
要不要放管子?建議醫病共享決策
會裝置這些管線,除了有醫療上的需求,也與個人價值選擇有關。以鼻胃管來說,其放置有利有弊,有時要決定是否放置也是兩難,放了以後病人一定會不舒服,也無法用嘴咀嚼,少了吃東西的樂趣;若不放,病人可以繼續吃東西,但嗆到或引起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會增加。所以放或不放?必須視個案狀況,以及家屬與病患的選擇而定,沒有標準答案。
 
因應這樣的困境,現代醫學也開始推動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此名詞最早出現在美國,是以病人為中心出發,希望促進醫病相互尊重及溝通所提出。例如到底該不該插管?要插多久?或者插管之後會有哪些影響等,都必須由醫師與病人、家屬共同參與,由醫師提出不同處置的實證資料,病人或家屬則視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才能達到最適切可行的治療選項。家屬意見分歧也是臨床上常見的狀況,醫病共享決策就是希望讓這些爭議減少,給病人最好的照護方式。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