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期
出刊日:2020-01-15
返回上一層內分泌知識小棧/肌少症與糖尿病密切相關 減脂不減肌 同時預防兩種病
大家都知道肥胖是罹患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不過太瘦也不是好事,尤其若有肌肉量及肌力強度過低的「肌少症」,也會使糖尿病發生率增加;相對的,若有糖尿病,也會提高罹患肌少症的風險,兩種疾病有密切關係,互相影響,需同時注意。
撰稿/曾宇婷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新陳代謝科專任主治醫師)
對糖尿病友來說,運動是可以降低血糖的,原因之一是運動時骨骼肌會使用血中葡萄糖當作能量,再者運動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度,促進血中葡萄糖的利用和儲存,以維持血糖恆定,因此,骨骼肌組織在身體新陳代謝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然而,隨著年齡增加、多靜態生活習慣,導致我們的肌肉量以及肌力強度會逐年減少,可能會演變成「肌少症」(Sarcopenia),除了使身體活動力下降、衰弱,甚至造成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血糖代謝異常,糖尿病發生機率增加。

糖尿病會造成
骨骼肌肉量減少
另一方面,糖尿病也可能促使肌少症產生,因為第2型糖尿病的胰島素阻抗性,使得胰島素促進肌肉蛋白質合成的功能下降;長期的高血糖引起肌肉細胞慢性發炎、細胞內氧化壓力增加,這些都造成骨骼肌肉量減少,肌肉功能下降。此外,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會導致肌肉收縮功能變差、肌肉萎縮;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動脈硬化造成肌肉細胞缺血,許多因素都促使肌少症產生。由此可見,肌少症與糖尿病,兩者互相影響、息息相關。
一篇日本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低於25的糖尿病人,糖化血色素越高、年齡越大,肌少症的比率越高。值得注意的是,體重過重的糖尿病患,若是脂肪堆積在肌肉中(Intramuscular and intermuscular adipose tissue, IMAT),即使肌肉量足夠,但骨骼肌的收縮及代謝功能同樣會受到影響。
從飲食、運動著手
減脂不減肌
對糖尿病病友來說,減重對血糖的控制有幫助,但肌肉量隨著體重下降也會減少,因此要避免肌少症,最好是「減脂不減肌」。飲食方面可控制碳水化合物份量,但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至少每天1~1.5公克/每公斤體重),搭配適當的運動,包含一週三次,每兩天一次的中高強度有氧運動總共150分鐘以上,更重要的是一週也需有2~3次抗阻力的肌力訓練,來避免肌少症的發生。
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等持續規律性使用到大肌肉群的運動,有助於增加粒線體密度和氧氣使用能力,改善胰島素阻抗,增進心肺功能。抗阻力運動例如重量訓練、彈力繩、或是任何以體重達到肌力訓練的動作(如深蹲站起、伏地挺身…),阻力運動能維持身體肌肉量和肌肉強度。柔軟度及平衡訓練,例如太極拳、瑜伽,雖然對血糖影響不多,但是對年紀較大的糖尿病長者來說很重要,可以維持身體穩定性和關節活動性,減少跌倒受傷的機會。
肌少症除了影響糖分的新陳代謝,對年長者來說,更造成衰弱、跌倒風險增加,尤其糖尿病病友肌少症比例相對更高,因此治療上除血糖控制外,也建議加強肌肉阻力訓練,以預防肌少症發生。

肌少症評估:
各個地區對肌少症的定義略有
不同,主要是評估以下3個面向:
1.肌肉強度:測手的握力
2.利用身體組成分析四肢肌肉量
3.身體活動表現:測走路的速度
如何評估運動強度?
中強度:達可說話但無法唱歌的強度,微喘流汗。
高強度:很喘,達運動中無法說話的強度。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顧好龍骨 健康到老
- 藝人高以翔猝死震驚各界 疑心血管問題引起 享年35歲
- 余苑綺 直腸癌復發轉移 接連產二子 疏於追蹤
- 老人家「龍骨」骨折了!怎麼辦?
- 減重手術消肥胖 還能治療糖尿病及代謝性疾病!?
- 臺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陳韻之: 「減重讓我的人生reset(重開機)!」
- 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 如何照護學問大
- 漸進式安寧緩和醫療 給病人身心靈最大的支持
- 急性腦梗塞,打通血管有兩招! 把握時間搶救腦細胞
- 「蛤?你說什麼?」 一耳突然聽不見 是怎麼了?
- 血尿勿輕忽 小心膀胱癌及上泌尿道上皮癌!
- 生活中常見的眼外傷 如何處置較適當?
- 楊智超醫師專欄/坐骨神經痛 究竟是哪裡痛? 追「根」究「底」揪病因
- 粘醫師消脂保肝專欄/糖尿病藥新用途 減糖消脂又保肝
- 月經開始不規則 更年期來了嗎?
- 國人普遍不夠「鎂」 均衡飲食 創造「鎂」麗人生!
- 肩膀痛到流淚、手也舉不高 五十肩找上門了嗎?
- 好心肝門診中心擴充樓層及診間 籲請各界熱烈愛心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