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期
出刊日:2020-01-15
返回上一層國人普遍不夠「鎂」 均衡飲食 創造「鎂」麗人生!
比起維他命或鈣質,「鎂」這個營養素對人體的重要性一般人比較陌生。其實,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國人從飲食中攝取的礦物質,以鈣的不足狀況最為嚴重,其次就是鎂!如何讓自己更「鎂」麗?
諮詢/鄭金寶(臺大醫院前營養部主任、營養學博士)
撰稿/龍珮寧、黃靜宜
缺鐵、缺鈣、缺鋅、缺碘等引起的問題,較常被民眾關注,但「鎂」是否缺乏以及「鎂」在身體中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卻常被忽略。

國人普遍「鎂」中不足
根據民國102年至105年衛生福利部委託學者所進行的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普遍「鎂」不足,調查發現,低於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建議攝取量的族群,男性以13~18歲差距較大(僅達67%~71%),19~44歲也僅達80%;女性則從13~44歲都較缺乏,僅達參考攝取量的6成至7成。
至於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為何?各年齡層略有不同,比如19~50歲男性為380毫克,女性為320毫克,其他年齡層詳見下頁表格。
然而,特別的是,正常成年人一般一天鎂的攝取量在200~300mg/d時,鎂的平均吸收率約30~50%,且鎂的吸收率與攝取量成反比,鎂在攝取量低時(7~36 mg/d),吸收率可高達70 %,而在高鎂攝取時(960~1000 mg/d),吸收率則會降低至12 %。
飲食中鎂的吸收,會受其他飲食影響,例如若飲食中有胺基酸、乳糖等成分,會促進鎂吸收,但若攝取過多的磷、鋅、脂肪酸、草酸、植酸和膳食纖維等,則會降低鎂的吸收。
此外,腎臟是維持鎂體內恆定及排泄的主要器官,因此,隨著老化或是有慢性腎病變,鎂在腸道的吸收率會降低。但當飲食中的鎂攝取量很低時,腎臟對鎂的再吸收能力會增加,以維持體內鎂的平衡。
鈣與鎂相輔相成
「鎂」也是人體不能缺乏的巨量礦物質,多達300種的酵素需要「鎂離子」當作輔?才能發揮功效,鎂參與了人體細胞信號傳遞及蛋白質合成作用,是細胞分裂時的要角。此外,鎂跟鈣一樣,都是維持正常骨骼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素,鎂的含量若是足夠,則能有效的調節鈣,維持神經肌肉正常功能,兩者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人體內的「鎂」總含量約25公克,約50~60%的鎂存在於骨骼、牙齒中,其他則存在肌肉與軟組織內。透過抽血可得知血清中鎂的濃度,正常約0.78~1.11mmol/L(1.8~2.3mg/dL)(各醫院標準略有不同),低於此一數值有可能就是「低血鎂症」。
慢性病與鎂有關
糖尿病人較常有低血鎂問題
通常健康的人沒有缺鎂的問題,但許多研究已經證實,有些慢性疾病與低血鎂有關,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及情緒障礙,如焦慮、憂鬱等。
根據一份「台灣地區老人營養健康狀況調查1999─2000」之「老年人鎂營養狀況」報告中顯示,血鎂為最低分位者(低於0.863mmol/L),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為最高分位者(高於0.946 mmol/L)的3.25倍,其中男性為5.27倍、女性為2.66倍。
除了活化酵素的用途外,鎂還參與了葡萄糖的有氧或無氧的代謝,以及糖質新生作用與合成核糖。總而言之,鎂在細胞合成過程、葡萄糖分解、傳遞遺傳物質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因此缺鎂與「糖尿病」呈現正相關性。
過去也有研究指出,約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有低血鎂的狀況。若能補充鎂,便能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或老年人胰島素抗性的葡萄糖耐受量,提高葡萄糖耐受力。
另外,缺鎂的糖尿病患,其血小板凝集性也會增高,其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隨之增加,而發生血栓性併發症的風險也增加。
缺乏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鎂與健康關係的研究,始於居住在非洲南部的「班圖族人(Bantu)」,該民族沒有人罹患過動脈硬化症,這引起科學家的好奇進而研究,發現該族對「鎂」的攝取量遠超過其他民族。
鎂具有可抑制血小板凝集的功能,因此若缺乏,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僅如此,缺鎂也會增加體內慢性發炎,與許多慢性病的發生有關聯性,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曾有研究顯示,飲用硬水的人,因水中鈣、鎂含量相對比較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較低,是故,血鎂濃度正常,則發生動脈粥狀硬化症風險較低。
此外,2013年一篇刊載於「營養、代謝與心血管疾病雜誌」的研究顯示,高劑量鎂的攝取,能降低缺血性中風風險。
均衡飲食 不缺鎂
事實上,從均衡飲食中就能攝取到足夠的鎂,國健署調查顯示國人有缺鎂情況,可能是飲食不夠均衡,例如蔬菜水果吃的太少所致。
由於葉綠素的組成成份之一就是鎂,所以舉凡富含葉綠素的蔬菜,包括菠菜、莧菜、甘藍菜等,以及胚芽、全穀類的麩皮、核果類、種籽類及香蕉,都有豐富的鎂。
若要增加鎂的攝取量,建議以雜糧五穀、蔬菜、堅果與水果為主。只要均衡飲食,或般而言,民眾只要掌握均衡飲食原則,或是多攝取一些上述含鎂高的食物,便能獲得足夠的鎂,並不需要額外補充鎂的保健食品。鎂若攝取過多,會隨尿液自然排出,不會停留在體內。
特殊族群易缺鎂 必要時可補充
造成缺鎂的主因是腸道吸收不良或鎂從尿中流失增加(稱為尿鎂)。正常情況下,每日尿鎂排泄量是2~5 mmol/L。有些因素會促進尿鎂的流失,如飲用大量的酒精、代謝性酸中毒、營養不良、胃腸疾病導致吸收不良、腎臟病或使用利尿劑等。
臨床上以腎病末期病人、高尿鈣病人、缺血性心臟病及高血壓性心臟病人還有酒癮患者這些特殊對象,比較容易有鎂缺乏的現象,若醫師懷疑病人缺乏某種營養素,通常會安排抽血檢查,檢驗血液中的電解質(包括血鎂、血鈉、血鉀等等),以了解病
人是否有血鎂不足或其他營養素缺乏現象,一般人則無須過度擔心。
鎂的參考攝取量
(出自《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修訂第七版)
年齡
|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
上限攝取量
|
0-6個月
|
25
|
|
7-12個月
|
70
|
|
1-3歲
|
80
|
145
|
4-6歲
|
120
|
230
|
7-9歲
|
170
|
275
|
10-12歲
|
230
|
580
|
13-15歲
|
男350、女320
|
700
|
16-18歲
|
男390、女330
|
700
|
19-50歲
|
男380、女320
|
700
|
51-70歲
|
男360、女310
|
700
|
71歲以上
|
男350、女300
|
700
|
懷孕期
|
增加35
|
700
|
鎂的關鍵數字
正常血鎂濃度
|
約0.78~1.11 mmol /L1.8~2.3 mg/dL)
|
含鎂量較多的食物
蔬菜
|
綠葉菜、茄子、蘿蔔、冬菇
|
水果
|
葡萄、香蕉、橘子、桃子、桂圓
|
雜糧
|
糙米、小米、新鮮玉米、小麥胚
|
豆類
|
黃豆、豌豆、蠶豆
|
水產
|
紫菜、海蔘、鮑魚、墨魚、鮭魚、沙丁魚、貝類
|
堅果類
|
核桃、松子、腰果、西瓜子、杏仁、花生
|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顧好龍骨 健康到老
- 藝人高以翔猝死震驚各界 疑心血管問題引起 享年35歲
- 余苑綺 直腸癌復發轉移 接連產二子 疏於追蹤
- 老人家「龍骨」骨折了!怎麼辦?
- 減重手術消肥胖 還能治療糖尿病及代謝性疾病!?
- 臺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陳韻之: 「減重讓我的人生reset(重開機)!」
- 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 如何照護學問大
- 漸進式安寧緩和醫療 給病人身心靈最大的支持
- 急性腦梗塞,打通血管有兩招! 把握時間搶救腦細胞
- 「蛤?你說什麼?」 一耳突然聽不見 是怎麼了?
- 血尿勿輕忽 小心膀胱癌及上泌尿道上皮癌!
- 生活中常見的眼外傷 如何處置較適當?
- 楊智超醫師專欄/坐骨神經痛 究竟是哪裡痛? 追「根」究「底」揪病因
- 粘醫師消脂保肝專欄/糖尿病藥新用途 減糖消脂又保肝
- 內分泌知識小棧/肌少症與糖尿病密切相關 減脂不減肌 同時預防兩種病
- 月經開始不規則 更年期來了嗎?
- 肩膀痛到流淚、手也舉不高 五十肩找上門了嗎?
- 好心肝門診中心擴充樓層及診間 籲請各界熱烈愛心襄助